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科研 > 科研成果

提升呼吸疾病防治水平,建临床研究型学科,福祉沈城百姓

发布日期:2020-12-25浏览次数:20722

沈阳医学院附属中心医院呼吸内科,成立于1986年。2011年7月,设立呼吸重症监护病房,现已建立较完备的符合现代化呼吸病学格局的呼吸与危重症医学体系,是辽宁省重点专科、沈阳市一级重点科系、沈阳医学院重点学科。

2016年,与国家呼吸临床研究中心-中日医院建立呼吸专科医联体(肺癌,慢阻肺,肺血栓及血管疾病协作组成员)。同年,与县级医院(新民、法库、康平医院的呼吸科)建立专科医联体。与来自全国50家专科实力较强的协作单位,共同围绕呼吸疾病的预防、诊疗、人才培养、双向转诊、临床研究、网络培训、远程会诊等开展了良好的业务合作。2017年,沈阳市科技局启动组建沈阳市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申报工作,通过科技主管部门推荐、形式审查、专家评审等程序环节,沈阳医学院附属中心医院获批“沈阳市慢阻肺管理及防治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中心研究团队借助国家呼吸临床研究中心、中日医院呼吸专科医联体等单位、机构的资源和技术实力,与东北大学联合共同推进研究型学科目标。目前,已经完成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管理和防治的短期目标,培养和组建一批临床研究型人才梯队,夯实了临床研究中心持续和良性的发展。

中心发展建设,以临床需求为导向,着眼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管理和防治,现已完成了以下任务:推动呼吸慢病分级诊疗,提升基层医疗诊疗能力,构建网络化体系,共享健康医疗平台。参与了“幸福呼吸”中国慢阻肺分级诊疗推广项目,已开展7次远程在线培训及病例讨论。中心还与基层医院呼吸专科构建呼吸专科联盟云端交流平台,实现专科化视频病例讨论、诊疗和数据共享体系;形成由院内放射科、信息科、院外东北大学、东软医疗联合的、具有创新能力的多学科研究团队。强化基础与临床研究水平,开展外泌体在心肺慢病发病机理作用及诊疗技术应用的创新性研究;建立了定量化慢阻肺气道结构和功能参数,形成智能化影像表型,阐述几何结构功能参数与表观遗传变化参数的关系。

近几年,中心新承担的临床研究项目多项,其中包括参与国家级研究课题4项、省级临床研究课题8项,发表专业学术论文共24篇,其中 SCI 10篇。参编全国规划教材1部、指南1部。获申报专利3 项。经过3年的建设,于2019年沈阳市科技创新平台优化整合评估中,中心获“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优秀建设单位”,2020年,获批沈阳市科技计划项目“市级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专项基金”经费50万。

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主任、学科带头人夏书月,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是辽宁省“百千万人才工程”百人第三层次人选,沈阳市领军人才,沈阳市优秀专家,沈阳市政府津贴获得者,沈阳市劳动模范。夏书月从事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专业的医疗、教学、研究工作30余年,主要以呼吸系统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尤其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和肺间质疾病、感染性肺部疾病和肺血管性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方面是其专业特长。现已独立完成和开展了多项新技术和新项目,部分新技术新项目填补省、市空白。诊断和治疗上百例呼吸系统疑难重症的患者。在历次传染性呼吸流感病毒爆发期间,作为省、市专家组成员,参与上百例患者的会诊和治疗工作,为省、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防治工作做出卓有成就的贡献。

在夏书月主任与何巍、赵龙两位副主任的努力下,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建立物联网呼吸慢病管理体系,开启了环境医学和呼吸慢病急性发病机理的研究,建立呼吸专科影像云研究团队。根据国家战略需求,中心以呼吸慢病为对象,以精准和智慧医疗为核心,以呼吸专科医联体为框架,以一流团队为联合,形成一支科研创新,技术品牌,质量优良的高水平医学临床研究体系,成为学院型医学临床研究中心。在这个总体思路指导下,战略规划逐渐明确:推动呼吸慢病分级诊疗,提升基层医疗诊疗能力,构建网络化体系,共享健康医疗平台;研究大气细颗粒物毒性效应,揭示慢阻肺发病及成因;研究慢阻肺患者茶碱药动学参数差异,阐述CYP1A基因多态性与茶碱药动学的相关性及对个体差异性的影响,为慢阻肺个性化精准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未来,中心将积极推动呼吸系统疾病沈阳市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建设,整合集成临床医学研究资源和创新力量,加快呼吸慢病生物医学基因与工程的研究,提升呼吸系统疾病防和治水平,为全市甚至全省百姓的呼吸健康保驾护航。